宋仁宗庆历元年(公元1041年),包拯升任端州知州。
端州就是现在的广东省高要县,地处岭南,交通闭塞,一般人都不愿去那里做官。当时,包拯的亲友也劝说包拯不要去上任。但包拯说,偏僻之地,百姓的苦难更多,去那里做官,更能为百姓做点事。于是,他谢绝了亲友劝告,带着家人包兴离开天长县。
从天长县到端州,天高地远,路途艰难。经过很久的长途跋涉,包拯一行来到端州,在属员的热情接待下,包拯高兴地进入府衙。
第二天早上,包拯来到公堂,在靠近窗口的桌案上,放着一套非常精致的文房四宝---笔墨纸砚。包拯发现,尤其是这块砚台,样式古朴,制作精美,他看了又看,不住地赞扬:“端州砚台,果然名不虚传!”
点过卯后,包拯换上便服,准备去城内外查看。到一个新地方,熟悉各方面情况,了解风土民情,这已经是包拯的习惯了。
穿过一片树林,在这风景秀丽的山上,包拯看到一个老人背着竹篓走山路,非常吃力。包拯叫上老人:“老伯,您这是干什么去啊?”
老伯:“上山采药去。”
包拯问:“您这么大年纪,山路又不好走,为什么去采药?”
老伯:“不去怎么办啊?老伴有病卧床,没钱买药,只能去山里采一些药。”
包拯:“您是做什么营生的?”
老伯:“制砚的。制了一辈子,穷了一辈子,这日子怎么过啊!”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。
包拯对包兴说:“看样子,端州的水很深啊。”
包兴:“山下有个村子,咱们可以再去看看。”
包拯和包兴在村里得知,这里很多人制砚,但是基本上都是家徒四壁,每年,官府都要强行摊派各种上等砚台,要求在规定时间内,把砚台做出来,然后有专人把这些砚台拉走,但是官府连成本钱也不给老百姓,每五块砚台,才给一块砚台的钱。官府说,这是上贡的,大家要感到荣耀,还收什么工钱!实际上,大部分砚台都被府衙的人变着法的倒卖出去了,肥了官差,苦了百姓。
包拯经过详细查验,这些老百姓提供的信息,基本属实。
于是,包拯痛下决心,一定要解决这个突出的问题。否则,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,官员的贪腐之风更盛。
两个月后,包拯基本上把端州的问题搞清楚了,他亲手书写告示:
一、本州所有官吏和士绅贪墨的端砚,一律在期限内交给府衙管理。
二、工匠制作的贡砚,由本州库银按价支付,不得强买强卖,硬性摊派制砚。
三、库存端砚及以后贡砚,任何人不得擅自取用。
四、非制砚的农人,一律回家务农。
告示一出,全州老百姓欢欣鼓舞,之后,包拯又处置了贪污贡砚的下属和士绅。
包拯在端州执政两年多,严守法纪,体察民情,公正廉明,清名远扬。
庆历三年(公元1043年),经御史中丞王拱宸的推荐,包拯被调京城。在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,全州的百姓来送行。很多百姓都眼含热泪,依依不舍与包拯道别。
包拯一行赶一段路后,包兴鼓起勇气,对包拯说:“大人,在离开端州城时,有一位老伯伯偷偷地送给我一块端砚。他说他是羚羊峡的老砚工,在您刚到端州的时候,曾到他家去过。还说您送给他三两银子,治好了老伴的病,一直感恩不尽。听说您要离开端州,他特意赶制了一块端砚,让我交给您。我不收,他苦苦哀求......”
包兴说着,便把那块端砚取出来递给了包拯。包拯看着这块非常精美的紫石端砚,思绪翻滚,心潮难平。这端砚是老百姓的一片诚意,它凝聚着老砚工的心血,是用钱难以买到的。但是,怎么处理它呢?包拯左思右想,拿不定主意。带走吧,包拯来端州,好不容易才把官绅们贪污端砚的恶习除掉。而今自己带着端砚进京,岂不惹人笑骂?再说,后任官员得知,这革除贪污端砚的恶习岂不又要死灰复燃?把端砚送回给那老砚工吧,又怕冷了那老人的心,他转脸问包兴:“你说这端砚应该怎么办呢?”
包兴说:“既然带过来了,我看就收下。这是老砚工的一片心意,又不是贪污的。况且您还给过他三两纹银嘛。”
包拯摇了摇头:“不!无论怎么说,在我离开端州的时候,绝不能带走一块端砚!”
“那? ....”包兴两眼望着包拯。
“我想过了。为了警戒端州的官员,为了百姓们不再因端砚而受苦,我决定把这块端砚掷到河里去。你去把这事告诉官府,再到老伯伯家里解释解释。我想,老伯伯是会想通的。”
说罢,包拯又深情地看了看那块端砚。然后,就把它扔到河里去了。石砚击水,溅起了一堆白花,好像似六月的芙蓉。一圈圈的波纹,渐渐变大,慢慢地向东流去......
包兴骑马奔回官府,又到了羚羊峡。
包拯立在河边,久久凝视着那清且涟漪河水,心潮一直不能平息.....
包拯走后,掷砚的事像疾风一样,很快传遍了端州。百姓们都说包拯是一个青天大老爷,并自动筹款,在掷砚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小小的掷砚亭。
(文字来源:百度)